29歲女教師患糖尿病後跑馬拉松,三年後尿毒症,原來她有五個壞習慣!

1 / 11
29歲女教師患糖尿病後跑馬拉松,三年後尿毒症,原來她有五個壞習慣
超過72%的糖尿病患者,自認為「控制得不錯」但 醫學科學院的一項隊列研究顯示:其中將近一半,正在快速走向腎衰竭而不自知。
早上6點,教室的燈還沒亮,她已經在講台上備課;晚上10點,操場上最後一圈跑步,她仍在堅持。
2 / 11
有誰會想到,這樣一個自律到近乎苛刻的女教師,29歲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32歲便確診為尿毒症。
她不是「不努力」,她只是誤以為「努力」就能換來健康。 作為一名三甲醫院腎內科醫生,我在門診見過太多類似的患者。
他們年輕、有追求、看上去「生活方式健康」,卻在「完美」的外表下,悄然錯過了身體發出的信號。 她的故事,不是個例,而是一個警示。
尤其對50歲以上人群,甚至40歲後的人來說,某些習慣比疾病本身更具殺傷力。
她的五個「好習慣」正在悄悄毀掉她的腎。
3 / 11
她不是「懶」,她是太拼~~~她每天堅持跑步,甚至報名馬拉松。 但她血糖控制極不穩定,空腹血糖時常飆升至10mmol/L以上。
問題出在哪? 劇烈運動+血糖波動,會增加腎小球的壓力。
腎臟在高血糖+高代謝狀態下,像一台24小時超負荷運轉的機器,早晚會「燒壞」一位42歲的男患者,每天晨跑8公里,血糖控制卻越來越差。
檢查發現,微量白蛋白已經升高。 我們不得不提醒他:「不是運動不重要,而是運動方式錯了。 」
4 / 11
她不是「懶得吃」,她是太講究~~~她吃清淡、控制油鹽,甚至戒掉肉類,只吃蔬菜水果和粗糧。
但她的營養結構嚴重失衡,蛋白質攝入不足,長期「低蛋白飲食」,導致肌肉萎縮、代謝紊亂。
腎病患者中,不少人出於「清淡飲食」的好意,反而陷入「營養不良」的陷阱。 腎功能下降時,身體對營養的需求反而更高。
「吃得健康」≠「吃得簡單」。 尤其對於40歲以上人群,忽視蛋白質、微量元素和脂溶性維生素的補充,是一種風險。
5 / 11
她不是「不體檢」,她是錯過了關鍵指標~~~她每年單位體檢,從未缺席。 但她只關注血糖、膽固醇,「腎功能」一欄從未深入了解過。
直到一次暈倒後送醫,我們發現她的肌酐已達350μmol/L,估測腎小球濾過率(eGFR)已嚴重下降。 很多人都以為「體檢正常」就沒事。
但常規體檢往往僅覆蓋「外在指標」,對腎功能的「隱性損傷」無能為力。
一項研究指出,超過60%的早期慢性腎病患者,在常規體檢中無法被及時發現。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