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有這3個習慣,大多沒有孝心,父母要給自己留後路

而那些自私自利的孩子,父母在他們心中,永遠沒有一席之地。
未雨綢繆,構築養老防線
幸的是,人不是突然變老的,而是慢慢老去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去好好規劃自己的養老生活。
下雨天提前帶好傘,才不至於淋濕。
以下這6種方法,或許可以幫你構築起穩固的養老根基。
(1)用“需要感”,喚醒兒女責任感
當兒女不懂得陪伴時,與其一味指責,不如透過適當示弱,讓兒女感覺「被需要」。
例如,把“你一整天都在忙,還有沒有把我這個當媽的放在眼裡”,改成“媽媽想你了,能不能打個視訊電話,陪媽媽聊聊天”。
正如作家李思圓所說:
我需要你給我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因為只有讓我知道你需要我,我才能不遺餘力地以你想要的方式給你最好的愛。
(2)心理轉變,放下「養兒防老」的執念
在《一個人的老後》的腰封上,赫然寫著這樣一句話:
“不論結婚與否,最終大家都會是一個人。”
成年後的子女,可能忙著還房貸、養孩子、拼工作,在奔波的日子連軸轉。
為人父母,不妨對兒女多一點寬容。
比起被動等待子女為自己負責,不如主動充實自己的養老生活。
減少對兒女的依賴,試著學學手機支付、刷刷短視頻,讓智慧型裝置變成生活幫手。
有空去社區參加廣場舞、書畫班,結交新的朋友,把日子過得熱鬧。
(3)建立互助小組,與同儕共同養老
約上知根知底的同事、鄰居、閨蜜或老同學一起規劃養老,提前學習急救和護理知識。
明確各自的分工,誰買菜做飯,誰打掃衛生,誰組織活動,互相照應,彼此陪伴,緩解年老後的孤獨。
(4)財務設防,提前儲蓄養老資金
在《存多少錢,才能安心養老》一書中,作者寫道:
“有些問題和危機,即使你深受觸動,也不僅僅是觸動。是否做出了行動,才是決定結果的核心標準。”
養老資金,不僅包括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還包括投資性金融產生的收益,也包括晚年能獲得的退休金和其他收入等。
提前儲蓄養老資金,才能在某種程度上,對抗未來的不確定性。
年輕時花錢不要大手大腳,在錢財上不過度接濟兒女,不踏入「高利息保本」騙局,透過強制儲蓄等方法,利用時間的複利效應,為品質養老提供物質土壤。
正如叔本華所說:
“老年時期的主要需求是舒適和富裕,因此,金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珍貴,它可以彌補體力的衰退。”
(5)尋求法律協助,明確子女贍養義務
如果子女拒絕贍養自己,可以訴諸法律,為自己的晚年生活保駕護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
我國在2012年修訂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把「常回家看看」 也列入了條文裡,明確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6)平時多保重身體,按時體檢
心理諮商師叢非從說:
「你要知道,對他人最大的愛,就是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有愉悅的心情和健康的身體可持續付出,而不是持續透支自己,讓自己悶悶不樂、無精打采、筋疲力盡、承受力低、脾氣暴躁。”
高品質的晚年,建立在能自理的前提下。
年輕時熬的夜、傷的身體,老了都會找你「算帳」。
不如現在就為健康打算:
每週抽幾天跳跳舞、散步,做些有氧運動;
按時吃飯,少點外賣;到點就睡,別總刷手機;
定期量血壓血糖,把「三高」 控制好;
每天花10 分鐘冥想或拉伸,讓身心鬆鬆綁。
把這些習慣養起來,身體才會有持續的活力。
照顧好現在的自己,就是為晚年鋪路。
作家楓子說:
「父母不居功自傲,不挾恩圖報,才能讓孩子在平等中生髮真摯的愛敬,在自由中成長為獨立的人。”
真正的孝心,不需要主動索取。
倘若你用心付出愛,兒女的感恩,自會蓬勃生長。
過度溺愛,會養出巨嬰,過度控制,則讓子女漸行漸遠。
不打壓子女,不包辦婚姻,不偏心手足。
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讓自己做回自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