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喜歡去別人家,也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十有八九是這幾種心態!
在一檔訪談節目上,作家劉震雲 被問到和女兒的相處模式。
他說:“能不跟她來往就不跟她來往,能少見一面就少見一面。”
這不是因為劉震雲和女兒的關係不好,相反,劉震雲可以稱得上是最尊重女兒的父親 ,
在家裡,女兒劉雨霖甚至可以不叫爸爸,而是叫劉老師。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有維持人際關係 和 獨處 的需要,只不過這些需要高低,各人也不盡相同。
有的人就喜歡熱鬧,喜歡和家人朋友一起打牌、下棋、喝茶聊天,只要身邊沒人,就會覺得非常孤單寂寞。
而有的人在社交中只會感覺到疲憊,覺得應付這麼多人是一件非常耗費心神的事。
他們只想自己獨處,進行一些自己喜歡的活動,而不是去迎合別人的需要。
像這樣的人,十有八九是這種心態:
低內耗
近年來,「內耗 」這個詞逐漸廣泛流行並被人們所接受。
心理學上,是指心理資源的無用消耗 ,
簡言之,就是一個人因為某件事陷入無限糾結、煩惱、憂鬱等等思維中無法自拔,造成自己認知資源和心理資源的浪費。
高內耗的人,在人際關係中往往表現出討好型人格 ,對於他人的要求基本上都能迎合,而忽略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曾經有位來訪者就表達了這樣的困惑:「我最近新認識了一個朋友,是我圈子裡的共同好友。
她特別不拘小節,個性也是直來直去 ,週末她就會約我一起出去玩,看電影或是去做美甲。
我其實根本沒有出去玩的打算和預算,但是她一而再再而三邀請我,我想著不去也不太好,只能和她一起出去。
吃飯的時候我不太好意思點菜,結果她問也不問,點的全都是我不愛吃的 ;
挑衣服的時候她對我的審美品頭論足 ,一直在告訴我我適合哪個風格,可是那種風格我根本就不喜歡,又不知道怎麼拒絕。 」
其實,由高內耗轉向低內耗只需要一句話:做好被討厭的準備,有被討厭的勇氣 。
低內耗的人,只會和相處起來很舒服的朋友交往。一旦人際關係中出現不符合預期的事件發生,他們就會重新評估這段關係,進而疏遠或斷聯。
低內耗的人能夠維持認知上的一致性 ,也就是他們的思考、態度、行為之間相對協調,不會出現頻繁的認知失調:
也就是態度和行為不一致的反應,就像上文明明不喜歡卻還要強迫自己去做的這位來訪者。
這種一致性會大幅降低內心的矛盾,從而緩解心理上的緊張和焦慮。
同時,他們也具備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在遭遇負面情緒時,能夠有效地排解和調節這些情緒,
如果無法排解,他們也會及時尋求社會支持,不會自己內耗。
個人空間需求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