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喜歡去別人家,也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十有八九是這幾種心態!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有個人空間需求 ,個人空間就像是包裹在人們身體周圍的無形氣泡,
也是來自於情緒和生理兩方面潛在危險的緩衝圈。
其實,個人空間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在餐廳用餐時稍稍隔了一段距離的餐椅、公車站裡座位上永遠坐不滿、寢室裡掛起的遮光床簾…
還有,被稱為「社恐天堂 」的芬蘭。
大家應該都經歷過地鐵上、街道上摩肩接踵的早晚高峰吧?可是在芬蘭,這樣的事情永遠不會發生。
赫爾辛基的地鐵站空空蕩蕩,隊伍稀稀疏疏,人和人之間的距離非常遠 ,幾乎可以再站下兩三個人。
據說這就是“芬蘭式排隊”,就算大雨傾盆,前面就是屋簷,芬蘭人也會堅守自己的社交距離 ,寧願站在雨中被淋。
有些人對於社交中的個人空間並不重視,很容易就能和別人拉近距離,將一些私密的事件和物品分享給他人。
但有些人對於自己的個人空間需求較大,不喜歡別人進入自己的私人領域,同時自己也會非常有邊界感,不願意輕易踏入他人的私人領域。
自我控制感
我們要知道,「隱私 」這樣的感受並不是天生就有的。
在孩提時期,我們依賴父母餵食、如廁、洗澡等等,那時候是沒有隱私,同時我們自己也是意識不到隱私的存在的。
因為在那時候的我們,是依附於他人生活,是被支配和被控制的 。
當逐漸步入青少年時期,我們的身體和心理都得到較快的發展和變化,人格也漸趨完善,
這時候對於隱私的追求,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控制感 的需求。
換句話說,隱私標誌著我們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被尊重的人 ,生活不再受到他人控制。
就比如,孩子長大了會有自己的想法,不告訴家長而是寫日記;
孩子在和父母同睡幾年後,提出要有一個單獨屬於自己的房間;孩子對於自己的東西看得很緊,不願意其被大人隨意翻看等等。
所以,隱私感就是個人獨立自主性和控制感的重要體現 ,透過保護隱私,個體能夠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這種控制感對於個體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認同感至關重要。
獨立性較強的人,不會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呼朋引伴,他們更喜歡由自己掌握事情的走向,不喜歡由朋友加入後帶來的不確定性 。
他們也不會因為朋友的建議而立刻改變自己的想法,而是認真評估該建議到底值不值得被採納,
如果不值得,那麼他們還是會按照自己原先的預定路線來走,根本不會受到朋友的過度影響。
“一個人的私人領域,是他的靈魂的棲息地。”
無論是多麼喜歡社交、愛和友人相處的個體,都會需要獨處的喘息的機會。
它其實也是保障我們情緒調節 、 獨立自由 與 心理狀態平衡 的基石,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中,代表著一塊純淨的心靈淨土。
所以,保護好自己的私人領域,建立起一片屬於你自己的精神家園吧,
同時也要牢記,守好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底線,不要輕易踏足他人的私人領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