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有這3個習慣,大多沒有孝心,父母要給自己留後路

兒女有這3個習慣,大多沒有孝心,父母要給自己留後路
美麗夢想 2025-09-09 檢舉

孔子弟子有若曾說:“孝為仁之本。”

《學而》中有言:“事父母,能竭其力。”

《為政》中亦載:“父母,唯其疾之憂。”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

這其中,藏著人們對愛與被愛、情感反哺的不變追求。

但現實中,也不乏有些子女,即便已經成年,依舊帶著「巨嬰​​」心態對父母過度依賴。

他們總是習慣性索取,卻從不主動付出。

當兒女出現以下行為模式時,大機率不會孝順,父母要有清醒的認知,事先規劃好養老生活。

 

習慣啃老,經濟寄生

曾看到一則讓人怒不可遏的新聞:

29歲的匡正軒,心安理得在家裡啃老。

父親在烈日炎炎的工地埋頭苦幹、揮汗如雨,每月收入只有3000元。

而他則躺在床上玩手機,絲毫不顧念父親的辛苦。

匡正軒的母親患有嚴重的糖尿病,需要臥床休養。

大額的醫藥費,更是把匡父壓垮了脊梁。

他們的房子只有15平米,而匡正軒就躺在這逼仄的空間裡,像吸血水蛭一樣,吸附父親的精血。

父親曾忍無可忍,把他逐出家門。

圖源:《心理訪談》

他卻覺得父親應該一直供養自己,直到變成一抔黃土為止。

他甚至把父親告上了法庭,理由居然是:

倘若自己外出打工,收入也比父親低,父親有“能力”,就得供養自己一輩子。

如此厚顏無恥,不僅榨乾了原生家庭的經濟來源,更透支了親情的底線。

年邁的父母,早已不是兒女的靠山,而是需要默默守護的港灣。

 

永遠在忙,不擔責任

作家婉兮筆下有一個人物──張玉竹。

她背井離鄉,到大城市發展。

某次,張玉竹的父親招的上門女婿因為農田水源糾紛,被人捅進醫院。

即便張父有文化,處理這些事情依舊膽戰心驚,於是向女兒們求助。

而張玉竹只想出錢,不想出力。

那時候,她的服飾店才剛開張,生意火爆,財源滾滾,她捨不得放下工作。

但後來,張玉竹總覺得過意不去,一顆心總是惴惴不安。

丈夫的奶奶則開導她:“其實你有這樣的猶豫,決定就已經做了一半了。”

她看見了張玉竹的孝心,而張玉竹果然在被長輩點醒之後,火速趕回家中。

潑辣的張玉竹,在面對「仇家」時氣場十足,懟得他們啞口無言,還上法庭起訴他們。

最後不僅獲得了賠償,還讓「仇家」坐了兩年牢。

自此一戰,再也沒有人敢輕易欺負張玉竹一家。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另外一個故事。

有一個朋友,對豬朋狗友永遠有空。

而對自己的父母,總是敷衍了事,不僅長期不回家探望,話裡話外還總是嫌棄、貶低來自農村的父母。

更過分的是,她的母親患了乳癌,他不但不回家探望,承擔起獨生子的責任,反而冷漠回覆:

“我很忙走不開,何況我去了,她的病就能好起來嗎?”

而他口中所謂的忙,不過是已經做好了出遊計劃,不想因此改簽。

缺席,是最殘忍的傷害。

不孝的子女,才會總拿「忙」當遮羞布,掩蓋不願陪伴的自私。

 

自私自利,毫無良心

曾看到一則新聞:

廣東珠海的陳某,因創業失敗,多次把不良情緒發洩在母親身上。

即便母親常拿錢接濟他,他也不懂感恩,沒有半點良心。

母親希望他能停止創業,他則出言不遜,把母親推擠到骨折,卻從未去醫院探望過一次,甚至還罵母親「克夫克子」。

 

網友紛紛評論:

「從沒見過如此冷漠、如此毫無良心的孩子,養塊叉燒都比養他強。」

當然,這世間也不乏有懂得感恩的孩子。

今年,一則「女兒花六千塊在家門前裝路燈」的新聞曾登上熱搜。

女孩的媽媽一直有個心願,就是讓家門口的馬路亮起來。

 

但由於家附近人潮少,村裡沒把裝路燈提上日程。

兩個女兒一起商量,最後決定自掏六千塊安裝路燈,只為了讓父母出遊更方便。

從那以後,每當父母晚上散步回家,總有一束光守護著他們。

心裡裝著父母的子女,手機裡有父母的合照,微信裡有父母的嘮叨,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惦念牽掛著父母。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