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身都是「寄生蟲」的4種魚,賣魚老闆自己都不吃,白送也別要

前段時間,在市場工作的李大叔為了犒勞辛苦工作的自己和家人,便買了一條魚。誰知,就在吃完魚沒幾天,李大叔全家就住進醫院了。
剛開始,李大叔還以為是全家吃了剩菜剩飯導致的食物中毒,但經過醫生的仔細檢查發現,是因為吃魚導致的寄生蟲感染。
寄生蟲感染的結果,讓李大叔這個在市場上工作半輩子的老人非常尷尬。甚至也一度懷疑起了市場上賣魚小販的不良行為,但接下來醫生的話徹底給李大叔上了一課。
原來在我們吃的魚中,有四種是渾身都長滿寄生蟲等,別說賣魚的老闆不吃,就連白送人也都沒人要。那麼,究竟是哪四種魚呢?在平常,我們又該如何買好魚,吃好魚呢?
俗話說吃魚就吃刺少的。鯰魚正符合大家的胃口。眾所周知,鯰魚是一種渾身沒有鱗片,看起來非常光滑,就連摸起來也是只有黏黏感覺的一種魚。
特別是在老一輩眼中,鯰魚更是紅燒和燉煮的主要目標。但隨著現在河水污染問題日益激烈,河裡的許多魚類都出現了大規模的死亡與消失。這也為鯰魚這種看似簡單的生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
首先,鯰魚的生活環境特殊。
鯰魚是一種生長力非常頑強的魚類,它不僅能在清澈的河水中游刃有餘的穿梭,還能在臭水溝中自由的生活。因此有人說,鯰魚是世界上最髒的魚。
其次,鯰魚是雜性魚類。
作為一種生命力頑強的魚類,每天面對同胞的死亡,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的污染,想要活下去就得有強大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因此鯰魚作為代表應運而生。
尤其是比較髒的食物,通常都會成為鯰魚的盤中餐,例如同類的腐肉,垃圾,糞便等等。
生活在如此環境之下,鯰魚的身上自然而然就會帶著許多細菌,並滋生出令人最害怕的寄生蟲。因此在買魚時,鯰魚也就成了最大的禁忌。
一聽到名字大家都知道羅非魚是來自外國的品種。羅非魚本身是生活在熱帶的一種魚,就因為它的刺很少,加上肉質厚實,細嫩,營養豐富,也就成了吃客們必不可少的選擇。
然而隨著羅非魚在餐桌上的暢銷,它所帶來的影響也愈加明顯。首先就是羅非魚的適應力很強,不論是淡水、半鹹水,甚至是污泥、工廠廢水排放口,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正因為羅非魚這種超強的適應能力和暢銷能力,也使得它成為了許多養殖業的首選。
友情提示:因為本文字元偏長,文中可能會有“廣告解鎖模式”,不過好在平台新出政策中,廣告解鎖是免費的,大家只需看完即可繼續閱讀,在此感謝各位看官老爺,以及平台。
但隨著經濟利益的凸顯,羅非魚帶給人們的就是安全隱憂。畢竟生活在污泥中和廢水排放口的羅非魚早已經被污染,它們的體內也會滋生許多細菌,甚至長出寄生蟲。
肉質中重金屬和有毒物質的含量不僅對羅非魚本身的健康構成威脅,還可能透過食物鏈傳遞到食用者身上,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的風險。
泥鰍應該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類魚。雖然它和鯰魚一樣身體光禿禿的,沒有鱗片,但它還是被譽為最髒的無鱗魚了。
畢竟,即使在乾旱的季節,它也能存活好幾個月。因此,泥鰍也被稱為是最頑強的無鱗魚。不過長相再相似,它和鯰魚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從名字來看,泥鰍一出場,人們就會很容易猜到它是一種生活在淤泥中的魚,這種環境為寄生蟲的滋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也注定了在它的身上可能攜帶著大量的細菌和寄生蟲。
這些寄生蟲可能會導致食用者出現胃腸道感染,腹瀉,腹痛等不適症狀,即使是採取了非常徹底的烹調方式,這些情況也難以避免。因此作為寄生蟲棲息地的,野生泥鰍成了許多美食愛好者的禁忌。
另外,在一些受污染的水域中,泥鰍的身上還可能聚集不少的重金屬和有毒物質。這些有害物質一旦進入人體,就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因此,泥鰍雖然有肉質鮮美的美名,但也成為了不能隨意購買食用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