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後,家就散了,這是親情的真相
父母到中年才會明白一個道理:孩子長大了,熱鬧的家,就開始「散」 了。
假日孩子會回來,但只是短暫的停留,很難再回到小時候一家人相處的狀態。
賈平凹在《自在獨行》中說:“父母與子女的緣分,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年輕的時候不懂這句話,直到看見孩子走出家門,去外地讀書、工作,才明白:孩子是藉著父母來到這個世界,卻不是為了陪伴父母而活。
很多人會認為“孩子是生命的延續”, 可到了中年才明白,孩子像“過客”,從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沉浸在溫柔的期待裡,認
為血緣能讓這份親密不變。
但當孩子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去往遠方,就像一把刀,把緊密的家分成了兩半,一半是父母守著的老房子,一半是孩子闖蕩的天地。
老一輩說“兒行千里母擔憂”,現在成了“兒行千里母難求”,和父母的聊天信息中,大多是轉賬和很短的對話,孩子發個表情包就敷衍了你的牽掛,說一句“再忙” 就搪塞了你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