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喝水就排尿,與半天不去廁所的人,誰的腎臟更健康? 醫生一語道破!

一喝水就排尿,與半天不去廁所的人,誰的腎臟更健康? 醫生一語道破!
美麗夢想 2025-09-27 檢舉

常常會發現,身邊有這樣一些人,無論Ta怎麼喝水,但Ta一天也去不了兩次廁所。但有的人,喝了一點水,卻不停的跑步廁所,跟自己的水源攝取量根本不成正比。

 

 

根據研究,每個人每天要攝取1000-2000ml左右的水,而相應的是,我們每天需要排尿約在4-8次,其中白天6-7次,晚上1-2次左右,如此達到我們人體的水液平衡。

 

水變成尿的過程

一杯水入口後,需要先經過食道進入腸胃,再經過消化系統的吸收,進入血液中。

水進入血液後,會由腎臟進入過濾,變成原尿,原尿再由腎臟吸收,把其中的營養物質吸收進血液中,然後把含有氨的代謝物和含有鹽類的水溶液排出,這就是尿。

尿再經由輸尿管、膀胱和尿道,排出體外。

 

 

喝水到尿尿需要多久?

水變成尿的時間並不固定,水需要多久變成尿,會受到人體內是否缺水、氣候、溫度、情緒、活動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變成尿之後,尿會藏在膀胱中,排出的是快是慢,還要看膀胱的大小。

 

喝水就尿與喝水不尿的人

從飲水到轉換尿液排出,每次排尿之間的間隔實際上是不固定的,因為有許多因素。例如:

一、膀胱大小不同

膀胱大的人,儲存的尿液多,尿液累積到很多之後才會刺激到膀胱,產生想要尿尿的感覺,所以他們可以很久不排尿。

而有的人膀胱比較小,膀胱太小,一有尿就會刺激到膀胱而產生尿意,就會想要排尿。

 

二、括約肌鬆弛程度不同

膀胱的括約肌的鬆弛程度也影響了一個人排尿的頻率。對一個人來說,若他的膀胱括約肌的肌肉很強大,收縮能力自如,這樣就是有尿意也可以很輕易地憋住,所以可以很久不上廁所。

而有的人括約肌比較鬆弛,所以膀胱兜不住太多的尿液,就會想要上廁所。

三、排尿習慣不同

一喝水就有尿和喝好多水也不排尿這兩種差異和個人的排尿習慣也有關。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