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不要穿別人的舊衣服,原因主要有三點,值得父母深思

即使親戚可能出於好心,把家裡暫時用不著的衣物捐贈給你,並沒有帶著貶低的意思,甚至是出於一片好心。你也別輕易接受, 因為這種態度會不斷內化到你的潛意識中,會讓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在隨便應付過日子的人, 你會變得不積極主動地去追尋更加美好的東西,伴隨而來是使自我價值感變得越來越低,變得越來越隨便、容易妥協。
除了接受親朋好友捐贈的衣服以外,對於那些總是穿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的家庭也要注意了。
同一個屋簷下的孩子,如果加以不同待遇對待,長此以往就會在他們的內心裡形成自己是否不被疼愛,沒人關心的那種。
再加上父母認為孩子小,也沒必要和他說太多的道理,如果任由這種思想在孩子裡的腦海裡迴旋,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他這種想法會對他們童年的內心打擊是非常大的,以至於在將來的生活當中,容易產生自卑心態,自我價值感受損嚴重。
01)、補償心理在心理學上是指:一個人如果在成長過程中身心有所缺陷,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去彌補它,當時無法達成,也會在以後的日子裡以其他的方式盡可能擺脫這種曾經遭受的「缺陷」,哪怕這個缺陷已經消失。
在臉書上看到一篇"自我過激心理"的文章中作者就自述自我的經歷:因為小時候太窮,父母總是給自己穿別人的舊衣服,自己一直處於自我的自卑狀態。
為了能夠徹底改變這種心理上的缺陷,她迷上了瘋狂買衣服,屋子裡的衣服堆積成山,而買衣服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喜歡或者自己很需要,而是要穿給別人看。
02)、當補償心理過剩,為了擺脫曾經的遭遇,人們往往忽略了事物本身的需求,而是為了極力地消除他人對自我的看法,以及通過外物說服自己。
而我們常常提到的斷舍離意識就與他們背道而馳,穿舊衣服失去的不僅是心理上的健康,還有對生活全新的追求。
穿舊衣服有時候培養的不是勤儉節約,而是斤斤計較,過分計較得失,過分在意他人的眼光,補償心理給自我的人生負重,最終會被這種疾病心態壓垮。
在《我們為何不安》一書中提出:「 人要學會評估自己,你要敢正視自己的需求,然後去解決需求,這是你一生的難題。」
3 / 3
這就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麼小時候總是穿他人剩下衣服的孩子,到了成年後就會瘋狂的購物。
童年時期的長缺失感,讓他們感覺到內心的壓抑與不平衡。
隨著條件變好後,他們就會爆發式的瘋狂購物消費,以填補內心的缺失感。
所以客觀的來講,如果家裡條件還不是太困難的情況下,儘量選擇讓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風格,不要再輕易讓孩子穿別人剩下的衣物。從而避免孩子心理上的缺失感,以及生活的控制感失控。
同樣的道理,對於那些習慣了勤儉節約,總是愛接受別人舊衣服的人來說,也要注意自己是不是對生活的態度越來越隨便,缺乏追求與主動感。
當然,家庭條件實在不好,我們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穿別人的舊衣服也沒必要自卑,畢竟每個人都有困難的時期,遵從自己內心的意願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