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降壓藥不能喝牛奶?醫生提醒:長期服用降壓藥,最好遠離這「5物」

吳叔今年五十多歲,得了高血壓好多年了,天天吃降血壓藥控制,醫生囑咐過他,除了按時吃藥,飲食上也要注意清淡、少鹽,定期回來複查。
剛開始他還比較注意,可後來血壓控制的挺好,他就開始放鬆了,沒太把醫生的話放在心上了。
每天早上,吳叔吃了降血壓藥,順手就端起牛奶喝下去,平時下館子,也沒忌口,喜歡來點重口味的火鍋,偶爾還喝點小酒。
有一天,吳叔的朋友老張得知他早上降血壓藥和牛奶一起吃,急忙提醒他:“你知道嗎,牛奶和降壓藥一起吃可能會影響藥效。”吳叔有點不以為然,“不就喝個牛奶,有啥影響?”
一、牛奶能搭配降血壓藥一起吃嗎?
很多人早晨喜歡來一杯牛奶,補充能量還養胃,而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早上往往也是服用降血壓藥的時間,大家就順手拿起藥片和牛奶一起吞下去,認為牛奶溫和,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然而,這種看似「營養搭配」的習慣,其實隱藏著不少風險。
牛奶富含鈣、鎂、磷等礦物質,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是非常營養的食物,但對於需要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的朋友來說,牛奶中一些成分與降血壓藥相互影響,讓藥物的效果失效,讓血壓控制效果變差。
牛奶中含有一種叫做酪胺酸的物質,平常這點酪胺酸攝取對正常人不會有多大影響,因為人體有一種叫做單胺氧化酶的酶,可以將酪胺酸代謝掉。然而,部分降血壓藥會抑制這種酵素的活性,導致酪胺酸分解受阻,體內酪胺酸水平升高。
如果這時候再喝牛奶,酪胺酸「累積」到一定程度,反而可能會引起血壓突然升高,甚至可能導致心悸、心律不整等不良反應。這樣,原本應該平穩發揮的降血壓作用被「削弱」了,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血壓波動,甚至影響身體健康。
很多高血壓患者可能會問,那是不是從此就不能喝牛奶了,其實倒也沒那麼絕對,牛奶的營養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對於骨骼健康、維持身體活力都有好處。
關鍵在於服藥和喝牛奶的時間安排,降血壓藥與牛奶之間最好間隔半小時以上,以減少礦物質對藥物吸收的干擾。
很多時候,我們日常的「隨意搭配」可能會無意間影響藥物的效果,所以高血壓患者不僅要按時服藥,還要在生活中避開這些小「誤解」。
二、高血壓患者的三大迷思
其實,高血壓的控制遠不止吃藥那麼簡單,飲食和生活習慣同樣重要,甚至能直接影響藥效。來看一下最常見的幾個迷思,看你中了沒有。
第一大迷思就是隨意換藥,不少人怕一種藥吃久了“抗藥性”,就自己做主去藥店買其他降壓藥來交替著吃,認為這樣既能保持效果,又不會“依賴”一種藥。
隨意更換藥物會讓血壓忽高忽低,就像「心跳坐雲霄飛車」一樣,這種波動對血管和心臟壓力非常大。特別是降血壓藥,不能因為一點副作用就自行換藥,要是覺得不適,及時和醫生溝通,找到合適的藥物和劑量,才能讓血壓保持平穩。
第二個誤解就是不注意飲食,覺得吃了藥就「百無禁忌」。其實,高鹽飲食對血壓的影響特別明顯,而降血壓藥的作用是幫助擴張血管、排出多餘的水分,但你如果一邊吃藥,一邊繼續攝入大量的鹽,相當於給血管施加了額外壓力,讓降血壓藥的效果「對沖」掉了。
高血壓患者在飲食上盡量選擇低鹽、清淡的食物,炒菜時減少鹽和醬油,用一些香料調味,這樣既能保證口味,又能減少鈉的攝取。
第三個誤解是不定期監測血壓,很多高血壓患者,尤其是吃藥時間久的,覺得藥物穩定了,血壓應該不會有太大波動,就不再定期量血壓。
其實,血壓受很多因素影響,都會讓血壓水平波動,如果不定期監測,可能壓根不知道自己的血壓是否在「安全區」。特別是高血壓患者,長期高血壓對心臟、腦部、腎臟等器官損害很大,只有定期測量血壓,才能發現波動,適時調整藥量。
高血壓管理就像一場“持久戰”,不是一兩天的事,得穩紮穩打。做到藥不亂吃、食不亂搭,讓生活和用藥達到平衡,這樣血壓才能更穩定,也能更長久地守護好自己的健康。
三、長期服用降血壓藥,最好遠離“5物”
對於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的高血壓患者來說,有些看似普通的食物,其實暗藏風險,可能悄悄地削弱藥效,甚至讓血壓「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