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聽到伴侶說話就煩躁,有股無名火,真正的原因不是你討厭他,也不是你脾氣不好,而是...

其實小事小蘇這樣的狀況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一聽到伴侶說話就煩躁,有股無名火。
真正的原因不是你討厭他,也不是你脾氣不好,而是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與行為塑造
條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一詞最初出現於19世紀末,心理學家巴普洛夫(Pavlov)的實驗中:
巴普洛夫將一隻小狗關在籠子裡,每當要給予食物時便會搖鈴,小狗聞到食物的味道後就開始分泌唾液;
如此多次之後,後期實驗中即便巴普洛夫不給小狗食物,只要小狗一聽到鈴聲,便會不自覺分泌唾液,這就是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的本質就是環境對個體的「行為塑造(Behavior Shaping)」。
在長期的環境刺激下,個體會對特定的事物產生條件反射,即使這兩個事物沒有直接關聯,就像狗聽到鈴鐺就會分泌唾液一般。
當脫離實驗環境後,小狗也會對其他地方的鈴聲產生條件反射,這就是行為塑造的長尾效應泛化(Generalization)於生活。
這個理論用於人際關係也是如此,你對伴侶的煩躁也來自於多次的不悅體驗,這種體驗讓你對伴侶的出現產生了特定的條件反射。
形成條件反射的過程需要不斷的增強(Reinforcement),實驗裡就是不斷搖鈴+食物。
人生就是爭吵+伴侶,久而久之,伴侶一出現,就會引發你的負性情緒體驗。
即便他還沒開口,即便他只是簡單的與你溝通事情,並未發生爭吵,你也會有股無名火。
本質上來說,這並不是因為你的脾氣差或討厭他,你討厭的是不愉悅的體驗。
如何改善對伴侶的煩躁心理?
要改善這種心理與情緒,可以嘗試心理學領域常用的系統減敏療法,你對伴侶的煩躁源自於你對他的判斷,而非此時已經發生的事。
脫敏的第一步就是放下偏見,用理性的眼光判斷事實,而非用臆想的結果來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二步就是試著用客觀的態度溝通,交流,理解他的思考與想法。
不要用對抗的態度來處理他的靠近,你可以將他視為你的朋友,用平和的態度面對他。
減敏治療的關鍵就是將自己放諸令自己焦慮或煩躁的情景中。
透過多次的嘗試與接觸,放下對某個情境的條件反射,在這個過程中質疑自己的非理性情緒,維持理性的態度。
其實,在使用減敏療法過程中最好要輔以一定的獎勵,獎勵可是任何方面的。
總之這樣的事物最好能為接受治療的人帶來正向體驗,如此重複多次之後,就會形成正向的條件反射與心理強化。
當愉悅的體驗多於不悅體驗時,你對伴侶的煩躁就會慢慢地被正向經驗所覆蓋,進而改善彼此的關係。
親密關係中,出現矛盾與爭吵是十分正常的事,出現煩躁也是正常心理;
而這些負性事物的出現正好考驗著兩個人對彼此的態度,考驗著兩個人能否一同處理問題堅定走下去。
優質關係的經營並不是單向,需要兩個互為表裡,一段好的關係會經歷磨合的痛苦,痛苦之後也會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