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楊綛百歲之年,有記者問她:
“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變得更好,實現自我價值?”
楊綛說:
人生一世,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願地改造自己。
2016年5月25日,在105歲的高齡上,楊綛走完了她的優雅、從容的一生。
我們今天回頭去看楊綛,她的一生精彩豐富,可楊綾也不是一下子成為楊綹的,
而是在漫長的人生裡,認識自己,確認自己,最終慢慢成為自己的。
成為自己,是一輩子的事。
01
1911年7月17日,在那個新舊交替、混亂的時代裡,楊綺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用楊綾的話來說,是“寒素人家”,都愛讀書,骨頭都很硬。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是個思想開明的讀書人,一身硬骨頭。
早年在北洋公學讀書,有學生鬧學潮,掌權的洋人出手鎮壓,說鬧事的學生一律開除。
一聽開除,很多人都默不作聲,敢怒不敢言,默默地低下了頭顱,
楊蔭杭雖然沒有參與,但看著一群人都縮著腦袋,覺得特沒骨氣,他頓時冒火了,站出來說:
還有我。
真正的讀書人,身體可以柔軟,但骨頭必須很硬,不能被強權和金錢壓彎了腰。
後來,楊蔭杭到日本留學,學習法律,在自由和進步思想的影響下,他積極投身社會變革。
他寫作,參與外文翻譯,本身也是才華非凡的作家和學者,著有《名學》和《邏輯學》,皆流傳後世,是真正的精神貴族。
民國初年,楊蔭杭曾任過民國政府的高官,在北京任職。
他不畏強權,堅持司法獨立,不懂諂媚阿諛,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官也就做不長。
所以,楊綹八歲的時候,楊蔭杭就辭職南歸,回到了家鄉無錫。
她和小夥伴們玩“官、打、捉、賊”,年幼的她,抓鬮抓到“賊”,拔腿就跑,同伴問她幹什麼。
她急得說:
“我是賊啊。”
同伴都很無語,你是賊,那你就悄悄的嘛,怕別人不知道似的。
她是個笨賊,她說:
我是賊呀,得逃啊。
所以,她老是被捉住。
小心眼直,楊綛骨子裡的這種正直,延續了一生。
人生有幾次成長,最初的成長,是朦朧地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從無數人裡,看到了自己。
02
回到無錫,楊綛很喜歡新的住處,因為她不出家門,就能看到江上來往的船隻。
楊蔭杭向來注重子女的教育,在當時,女子讀書,還不普及,但他將孩子們都送進了最好的學校。
楊蔭杭覺得,上海啟明女校的教學品質是非常好的,楊家的許多女子,都被他送進了啟蒙。
彼時,楊綛才是個八、九歲的孩子,獨自出門,總讓人不放心,所以,去不去啟明上學,得楊絳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母親問她:
你打定主意了?
小楊綛回答:
打定了。
嘴上說著堅定的話,眼淚卻不聽使喚,嘩啦啦地流了出來。
她雖然小,卻也明白,此去求學,要暑假才能回來了。
在啟明女校,每月第一個星期,楊綛離家遠,只能留在學校,
食堂的阿姨見她可憐,把食堂的糖拿出來給她吃,可吃糖也安慰不了心裡的苦。
楊蔭杭在江蘇當律師。
這位新式的讀書人,不喜歡置辦家產,不想把自己降為家產的奴隸,他也明白地對子女說:
“我的子女沒有遺產,我只教育他們能夠自立。”
其實,沒有任何遺產,比一個自立的靈魂更寶貴。
楊蔭杭希望孩子們學會自立,能夠獨立生活,不希望他們不勞而獲,所以在家裡,即便最小的楊綹,也懂得為家人分擔家務。
回到家裡,楊綛常常跟著父親,父親忙著工作,她撿起父親寫字的長鋒羊毫,安靜地練字。
孩子乾淨地來到這個世界,沒辦法選擇自己的生活環境,但父母在他生命中留下的第一筆,至關重要。
03
楊絳從小就喜歡看書,是個小書蟲。
有時候父親午休,她就在旁邊安靜地看書,父親曾問她:
"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
三天無書?不太好過,楊綛如是回答。
楊蔭杭繼續追問:
"一星期不讓你看書呢?"
那這"一星期都白過了。"
楊蔭杭笑著說:「我也這樣。"
蘇遼有句話說:
可以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人不可醫。
學校老師要大家學寫詩,楊綿就寫:
「世人皆為利,擾擾如逐鹿。安得遨遊此,翛然自脫俗。"
老師批:
"仙童好靜。"
書讀多了,浮躁之氣自然就少了,靜氣自然就變多了。
有書,有家,有愛。
楊紛慢慢成長著,楊蔭杭為了自己的律師事業,定居蘇州,楊綿也回到了蘇州上中學。
她長得小巧玲瓏,雖然已經16歲,但看起來還是十三四歲的樣子。
那時候,北伐戰爭正在進行,學校各種學生運動,遊行,開群眾大會。
有一次,學生會要上街搞宣傳,在街上演講,楊絳也被推舉去演講,但她不想參加。
依照學校的規定,只要家裡不同意,就可以不去參加。
回家後,楊綛向父親求救,說他能不能也「不同意」。
可楊蔭杭一口回絕了,他告訴楊綛:
你不想去,就不要去,不要藉爸爸來擋。
楊綛還是有些怕,她說:
不行啊,少數得服從多數。
父親鼓勵她說,該服從的就服從,有理就要講理,去不去由你自己。
為了鼓勵楊綹,楊蔭杭也講了自己的故事,他也將林肯的一句話告訴楊綵:
要敢於說不!
你敢嗎?
楊綛明白了。
第二天,到了學校,她堅持自我,不想去就是不想去,不贊成就是不贊成。
對於子女,楊蔭杭更多的是教會他們,怎麼做自己,讓她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要敢於做自己。
而楊絳也在父親的影響下,慢慢成長著,始終保留著自己獨立的人格。
04
1928年,楊綛準備考大學,她本來想報考清華,可是當年清華剛開始招收女生,還沒到南方招女學生。
楊絳退而求其次,就近考了東吳大學。
選專業的時候,楊絳又陷入了迷茫,老師們覺得,她可以讀理科,但她喜歡文科。
幸好,她有一個好父親,她問父親:
我該學什麼?
父親說:
沒什麼該不該,最喜歡什麼,就學什麼。
楊絳有些懷疑,心裡不踏實:
“只問自己的喜愛對嗎?我喜歡文學,就學文學?愛讀小說,就學小說?”
父親解釋:
“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有了父親的開導,楊綛不顧老師的勸說,選了文科,在心裡決定,以後當個小說家。
大學期間,她大量閱讀,簡直是愛書如命,她也漸漸明白:
最喜歡的東西,並不是最容易的。
但因為喜歡,所以更願意去探索,希望能看到更多、知道更多。
從東吳大學畢業後,楊綛考了清華大學的研究生。
初到清華,楊綛發現這裡的女學生,大多打扮得很洋氣,相較之下,她穿著樸素。
但沒多久,楊絳就令人刮目相看了。
她被評為清華校花,追求者眾多,經常都能收到情書。
至於楊綿為何這麼受歡迎,她的室友總結得很好:
長得好,年紀小,成績好,身體好,家境好。
儘管追求者眾多,卻沒有真正能打動她的人,直到那個叫錢鐘書的清華才子來到她的面前。
多年後,她母親還笑著說:
“阿季腳上拴著月下老人的紅絲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華。”
也許,我們的許多選擇和經歷,也只是為了在某一時刻,遇見某一個人,此前所有經歷,都是鋪墊。
05
1932年,對楊綛來說,是特別的一年。
那年春天,清華園的春意,尤其盎然,茂密的紫丁香盛開著,還有紫藤蘿也不甘寂寞,清華園香氣襲人。
就在那個春天,她遇見了錢鐘書。
初次相見,只見他身穿青布大褂,腳踏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鏡,一身儒雅之氣。
而錢鐘書呢?一見到楊綛,就被她吸引了,只見眼前這女子,面如春花,清雅脫俗。
他念念不忘,寫信約楊綏見面。
她答應了。
再次見面,錢鐘書脫口而出:
"我沒有訂婚。"
校園裡傳說他已經訂婚了,他正在向這個第二次見面的女孩解釋。
幾乎在同一時間,楊綛也脫口而出:
"我沒有男朋友。"
校園裡傳說她有男朋友,她也在向第二次見面的男子解釋。
錢鐘書是清華有名的才子,幾乎讀完了清華圖書館的書籍,有人說他高傲,但楊綺明白,他不是傲,他是真的博學。
楊綾也是清華有名的才女,她選擇朱自清先生的寫作課,寫了一篇“收腳印”,讓朱自清讚賞不已,最終發表在《大公報》。
但這對楊綿來說,只是開始。
是寫作的開始,也是人生的開始。
錢鐘書清華畢業後,回到了無錫老家,和楊綛書信往來。
此前,錢鐘書寫信頗多,但楊絳回信寥寥。
這讓錢大才子也有些怨念:
「別後經時無隻字,居然惜墨抵兼金」。
錢鐘書回了無錫,楊綛仍在學校,寫信也漸漸多了起來,有一天,楊綿寫給錢鐘書的信,被錢鐘書的父親看見了。
就因為這封信,這位老人就認定,楊綛就是如意媳婦。
戀愛沒多久,兩人就訂婚了。
訂婚後,錢鐘書到上海工作,楊綛回清華讀書。
她和國學大師錢穆同搭一輛車,兩人閒聊,錢穆說:
“我看你是個有決斷的人。”
楊綛不解,錢穆解釋:
“只看你行李簡單,可見你能抉擇。”
原來這次,楊絳將「無用之物」都拋下了,只帶了簡單的行李。
能捨無用之物,方能給內心騰出更大的空間,去盛放自己喜歡的東西。
06
1935年,錢鐘書取得了出國留學的資格。
楊絳研究生還沒畢業,但為了錢鐘書,她決定跟他一起出國。
畢竟,我們這位才子,雖然讀書很有一套,但生活上卻不太聰明。
「他不會繫鞋帶的蝴蝶扣,甚至穿鞋子分不清左右腳,筷子也用不太明白,全然沒有"做學問"時候的瀟灑倜儻,像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
讓這樣的老公獨自出國,楊綛還沒那麼放心。
在出國前,他們舉行了一場簡單的婚禮。
錢家是古老的讀書世家,家規多,極其古板,為了錢鐘書,從小被灌輸自由思想的楊綹,坦然地接受了這些規矩。
婚後不久,兩人遠渡重洋,在海上漂流了整整一個月,終於到了英國。
一路顛沛流離失所,但錢鐘書並沒有讓楊綾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