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是父母向子女“借運”
最近看到一個視頻,令人十分揪心。
波士頓樂團的大師在指導一位華人女孩拉小提琴時,發現女孩音樂天賦非常好,但是卻一直神情嚴肅,沒有笑容。
等到練習結束時,大師把小女孩拉到母親身邊,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
“這位母親,我注意到你很焦慮。你覺得你的女兒漂亮嗎?”
“我丈夫認為她很漂亮。”
“你呢?你覺得呢?”
“不覺得。”
“那你覺得她今天表現好嗎?”
“也不覺得。”
大師感慨地表達自己的建議,希望母親可以鬆弛一些,多給女孩一些鼓勵。
甚至講了一些笑話,活躍氣氛,在座的所有人都笑了,包括母親。
只有小女孩站在原地,戰戰兢兢,依然沒有笑容。
網友看到這一幕,尖銳地評論道:“回家之後,媽媽會責怪女兒不會笑,讓她下不來台。”
彷彿孩子成了媽媽的提線木偶,喜怒哀樂都要照著媽媽的意思來做。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活力一旦被壓抑
人生如同“困獸”
朋友W小時候,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
現在的她,對人總是唯唯諾諾的,覺得自己說的話沒人會聽,也沒人在意;
即便說了,自己的想法也不會被重視。
也正因如此,在職場中,她從來不敢努力為自己爭取什麼。
前段時間,她的頂頭上司離職了,部門主管的位置空了下來。
以她的資歷,完全可以申請這個職位,但她沒有自己提出來,而是等待領導的安排。
但誰知道,領導外聘了一個經驗、資質完全不如W的“空降”,頂替部門主管的位置。
這個「空降」很喜歡找W的麻煩,還美其名曰是在「指導」她。
W心裡不服,想表達自己的不爽,但話到嘴邊,又說不出來了。
她懷疑自己真的有問題,所以領導者寧願外聘,也不願提拔自己?
她不確定自己的不爽是否真的有理有據,還是她過度敏感、多疑?
她害怕表達不滿後,自己可能會跟對方產生面對衝突,那其他的領導、同事又會怎麼看自己?
類似的妥協、自我壓抑、懷疑、過度思慮、迴避衝突等情況,體現在W生活的各個層面。
和老公鬧了矛盾,明明是老公的錯,但W總忍不住自己先低頭、道歉。
明明是想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結果孩子一沖她發脾氣,她就把事情馬虎過去。
“我真的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失敗的人,從小誰都可以欺負我,誰都可以傷害我。”
“小時候,是父母拿我當出氣筒,只要他們吵完架就會輪番罵我、沖我發脾氣。”
“沒達到他們的標準,要被暴揍一頓;達到了他們的標準,但碰上他們心情不好,也要被暴揍一頓。”
「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
似乎不論你做什麼準備,都隨時可能有一個人,突然向你發難……”
於是,她把所有力氣都花在探測、防禦身邊可能的危機,根本沒有多餘的心力去考慮自己。
反觀W的父母,吵吵鬧鬧這麼多年後,現在過得特別滋潤,朋友圈都是倆人到處旅遊打卡的美照。
W自嘲道:“為什麼我活成了困獸一般,而他們卻活得那麼瀟灑。”
這類父母活得瀟灑不內耗的背後,或許是因為,他們早就把自己內耗的人生轉移到孩子身上了。
換句話說,這類父母朝孩子「借運」了。
父母,是如何向孩子「借運」的?
父母常常對此沒有意識,但又切切實地、不自覺地用這3種方式向孩子「借運」。
第一種,把孩子當成彰顯自己「權威」與「優秀」的作品。
這類父母常常會以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理由;
監督孩子拼命學習、上各種補習班,好讓孩子夠「拿得出手」。
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需求和內心真實的想法,就被他們屏蔽了。
第二種,把自己對生活的焦慮、不滿、憤怒轉嫁到孩子身上,用孩子的能量供給自己。
就像電視劇《鳴龍少年》中的禹洋。
因為婚姻不幸,禹洋的母親把所有的愛和期望都傾注在禹洋身上。
她對禹洋的生活細節進行無微不至的管控,禹洋日常的吃穿用度必須由她經手、安排。
她要求兒子,每隔幾分鐘就必須回覆她的訊息。
她當著宿舍同事的面,把自己十幾歲兒子的衣服脫光,為他擦拭身體,全然不顧兒子的羞恥難耐。
她會因為禹洋在房門上裝鎖而情緒失控,崩潰大哭,直到用刀具暴力破壞了門上的那把鎖。
對母親而言,她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兒子,希望兒子能好好的學習,好好長大。
當她在為兒子「付出」的同時,變得活力四射、神采奕奕,所有人見到她,都能感受到她強大的能量和激情。
而她的兒子卻活成了完全相反的狀態:沉默寡言、膽戰心驚、懦弱無能。
因為母親靠著「汲取」孩子身上的生命力,來填補自己對婚姻失敗的痛苦與無奈,以此活得自己精神上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