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和父母不親的人,反而更幸福?

你應該聽過這句話: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人到底該如何治愈不幸的童年呢?
朋友小A和小B的故事,讓我找到了一點答案。
我發現,同樣家庭環境糟糕,他們的人生態度卻截然不同。
小A的父親有暴力傾向,母親忍讓多年,這種環境讓他骨子裡很消極
一遇到問題就自怨自艾,堅信一切都是因為自己原生家庭過於糟糕。
例如和妻子吵架,他不會想辦法溝通解決,而是認為“家庭讓我一生都無法建立正常的親密關係。我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而小B的家庭,母親患有雙相情感障礙,情緒很不穩定,父親不負責任,常常忽視他。
但他活得相對樂觀積極,成了律師,自己的婚姻也經營得不錯,對身邊的人很有愛、很溫柔。
雖然和父母不親,但也很少埋怨家庭,他覺得“成長經歷雖然給我造成很大影響,但人生還是在我自己手裡”。
同是出身於糟糕環境的兩個人,竟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面貌。
是什麼造成這樣的不同呢?
今天,和你聊聊:
一個擺脫原生家庭和過往經歷負面影響的人,做對了什麼?
“家人是無法改變的,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先來看看小B的成長經歷。
小B的母親,因患病而情緒起伏較大,甚至偶爾有自傷行為。
而父親從不照顧家人,常常深夜喝醉後回家,大發脾氣。
生性善良的小B,一直在家庭中被迫扮演“大人”角色,照顧母親,和父親爭辯,維繫家庭。
從記事起,凡事都要靠自己,苦水都往肚裡咽。
無人陪伴,無人保護,無人幫助。
他恨嗎?當然。
憤怒、恐懼、委屈、痛苦……這樣的家庭,反复挫敗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他想過放棄生命,但看到母親又會心軟。畢竟,生病也不是她的錯。
無力改變,卻又無處可逃。
家,好像成了他擺脫不了的魔咒。
而人生的轉折點,發生在一次高一的班會後。
小B平日比較和善,和大家關係不錯。
那天,同學們都在開心地談天說笑,聊明星八卦,假期去哪裡玩……
小B感覺到,他們都是被呵護得很好、毫無煩惱、被全世界寵愛的孩子。
而他就像一個來自異世界的局外人,格格不入,心中突然燃起一陣怒火。
他一把推開正在和旁人說笑的同桌,大喊一聲“滾”,衝了出去。
同學們呆在原地。
小B慢慢冷靜下來後,回想起自己怒火沖天的樣子,
像極了那個陰晴不定的父親,還說了他最常對自己說的話——“滾”。
不知不覺中,他竟“遺傳”了自己對家庭最厭惡的部分,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他感到震驚:“如果我變成他那樣的人,那我的一生就真的毀了。”
那一刻,他決定接受現實。
對於母親,他做了那麼久的保護者和照顧者,是時候放下心中的“包袱”了。
對於父親,他必須要釜底抽薪,克服血脈影響,成為和他不一樣的人。
當時小B雖還沒念完書,無法經濟獨立,但他已從精神維度,全然地轉變了。
他下定決心:
可以傷心,但不再過分沉溺於家庭帶來的痛苦。
可以爭取,但不再永無止境地去糾結誰對誰錯。
“因為我人生的目標是未來的可能性,而不是與無法改變的過去鬥個你死我活”。
這種核心的轉變,不是一個人簡單改變想法或觀念,而是一種底層的生命邏輯的轉變。
即“心智模式”的轉變。
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於自己、別人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
是一個人如何認知外部事物,如何思考、行動的“底層邏輯”。
它深受定勢思維、已有知識局限的影響,以一種潛在、深刻的方式影響著人的思想和行為。
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對一件事下意識的第一反應,某種程度上會決定我們的一生。
比如,面對困難,有人第一反應是化壓力為動力,有人第一反應是“我又要失敗了”,從而迴避。
改變或進化新的心智模式,就改變了你認知事物和世界的方式,進而改變一切行為和傾向。
曾經,小B也和小A一樣,糟糕無望的家庭環境讓他成為“受害者”,陷入絕望的宿命論中。
面對困難,他的第一反應是:我不行,我永遠不行。這樣的家庭,我還有什麼希望?
而當小B覺醒後,他意識到“家庭是無法改變的,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他收起情緒,不再看著生病的母親流淚,不再和父親爭辯,也不再與人抱怨。
他默默做完能為家裡做的,轉頭去讀書,做自己的事。
最後,他利用現有資源讀完高中,努力考上大學再考研,最終成為一名律師。
現在,當別人看到他自信的樣子,完全想像不出他來自怎樣的家庭,經歷了怎樣的過往。
而這一切,根源就在於他改變了自己的心智模式,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毀滅與重建。
而健康的心智模式,可把外界對自身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相反,小A呢?
家庭的不幸遭遇,讓他對人生產生了悲觀的情緒和信念。
成年後的小A,沒有努力克服這種影響。
而是習慣性地把失敗的一切責任,都推給成長中的負面因素以及不成熟的家庭條件,
形成了單一封閉、極端個人化、缺乏同理心等糟糕的心智模式。
長此以往,面對事情他愛鑽牛角尖,面對機會他習慣性逃避,生活便停滯不前,無法改變命運。
“世上還有很多可能性”
我很喜歡的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獲得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成長的家庭卻比一般人糟糕很多。
塔拉生於山區,17歲前從未上過學。
她有5個哥哥、1個姐姐,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父親患有嚴重的精神障礙,脾氣古怪,認為自己就是全家人的掌控者,
沒有人可以違背他的意願,固執地不送子女們去上學。
塔拉的母親則一味委曲求全,即使知道丈夫思想有誤,仍對丈夫順從。
而塔拉的哥哥肖恩,有家暴傾向,會把她的頭按進馬桶,大庭廣眾之下對她施加暴行。
這樣的家庭環境,給她帶來了無法彌合的傷痕。
她是如何走出來的呢?
25歲時,塔拉麵對選擇:
是回到過去的生活裡,還是離開家人,找尋機會?
在這之前,她的選擇一直是家人。
她明白父母觀念的不合理甚至扭曲,但也期待著他們的認同,渴望著歸屬感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