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0歲才明白:同事聚餐沒叫你,事后說「忘了叫你」,千萬別說「沒事」,聰明人會這樣說

我40歲才明白:同事聚餐沒叫你,事后說「忘了叫你」,千萬別說「沒事」,聰明人會這樣說
美麗夢想 2025-11-12 檢舉

「李姐,剛才您太帥了。」她小聲說,「他們明明是故意的。我都聽見小王說‘別叫李姐了,她肯定又說家里有事不來’。」

我愣了一下。確實,過去幾年里,我用「家里有事」推掉了無數非必要的聚會。四十歲,有個上國中的女兒,丈夫經常出差,我自然成了同事眼中「無趣的中年婦女」。

但真相是,我開始拒絕邀請,是因為感覺自己是那個「被湊數」的人——他們不是在真心邀請我,只是出于禮貌通知一聲。

 

「謝謝告訴我,小趙。」我說,「不過,以后如果有聚會,如果你聽說我沒被通知,可以麻煩悄悄告訴我一聲嗎?我不是非要參加每次聚會,但我希望有選擇的權利,而不是被排除在外。」

小趙重重地點頭:「一定!」

那天之后,辦公室的氛圍悄悄發生了變化。

有人開始主動邀我共進午餐,有人會在閑聊時特意把我納入談話圈。我意識到,當你明確而不帶攻擊性地表達自己的邊界和需求時,反而會贏得尊重。

 

一個月后,部門又組織聚餐。這次,張明親自來邀請我:「李姐,今晚聚餐,你一定要來啊,就等你點頭了。」

我笑了:「謝謝邀請,今晚我有時間,會很樂意參加的。」

那晚的聚餐其實很普通,但對我而言卻意義非凡。我不再是那個被遺忘在角落的「隱形人」,而是平等地被尊重的一員。

餐桌上,我主動分享了自己職業生涯中的趣事,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年輕同事們驚訝地發現,這個平時嚴肅的中年女主管,居然有著豐富的故事和幽默感。

回家路上,我回想這一個月的變化,忽然明白了什麼。

 

職場中,我們常常害怕表達真實感受,怕被說不合群、太敏感或難相處。于是我們用「沒事」來掩飾受傷和失望,卻不知道這一次次的「沒事」正在悄悄地削弱我們的存在感。

聰明的職場人明白:當被排除在外的借口是「忘了叫你」時,不要說「沒事」,而是溫和而堅定地讓對方知道——

你注意到了這個疏忽;

你希望被平等對待;

你重視團隊關系并愿意參與其中。

 

這不是小題大做,而是維護自己在職場中的存在感和尊嚴。

如今,我四十二歲了,已經晉升為部門副總。每當看到年輕同事遭遇類似情況,我都會悄悄告訴他們:

「當同事聚餐沒叫你,事后說‘忘了叫你’,千萬別說‘沒事’。你可以微笑地說:‘真遺憾我錯過了,下次一定要叫我哦,我很想和大家一起聚聚。’」

這句話既不咄咄逼人,又明確表達了你的意愿和立場。它告訴別人:我在乎,我值得被尊重,我希望被納入。

職場生涯很長,不要讓自己成為那個永遠「沒事」的人。因為每一次說「沒事」的背后,都可能是在對自己說——「我不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