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隊深海考察,在30米深的海底發現一個活人,潛水員差點被嚇死

前言
2013年5月26日,尼日利亞沿海幾內亞灣外,一艘名為Jascon‑4的拖船在強浪中翻覆,船上12名船員被驚濤拍入海底。
那天夜里,救援隊趕到現場,水深約30米,水壓驟增,救援團隊以為遇難無疑,只能準備打撈尸體。
殊不知,在那片漆黑與冰冷中,還有一個人活了下來。
當事人哈里森 肯頓
突發事故,哈里森驚魂60小時
哈里森那輪沉船事故來得太突然。
凌晨五點,他在廁所將要如廁,船體猛地一震,強烈晃動讓他幾乎站立不穩。
風暴似乎把整個拖船掀起后又狠狠拋下。
接踵而至的是海水沖入廁所,船體翻覆,他只能推開微弱縫隙逃出生路,卻看著幾名同事打開艙門往上游,卻立刻被浪卷得無影無蹤。
那一刻,艙外劇烈的水流狠狠封鎖了他,隆冬般的冷水幾乎瞬間充滿走廊。
哈里森的呼吸一窒,他知道那種壓抑與冰冷,幾乎是致命的喪鐘。
沉船事故
可他當時還在廁所里,起初海水灌滿一半,他的上半身還保持露出水面。
如果他慌亂掙扎,海水可能立即把剩下的空間注滿。
他心里冷靜判斷,得繼續等待,幾名同事逃亡失敗,讓他明白那條逃生通道可能已被堵死。
他反復告訴自己,別驚慌,冷靜,是活下去的第一條規則。
封鎖廁所成為他第一個「安全氣泡」。
可氧氣快速減少,CO₂集中讓他頭腦昏沉。
哈里森 肯頓
時間在流動,但他只能深呼吸、屏息,盡力用最緩慢的方式消耗有限氧氣。
他覺得自己像是一個漏氣的氣球,每過一分鐘體力都縮水一點。
為了不被窒息,他決定尋找更安全的封閉艙室,那個艙室位于第二工程師辦公室的附屬廁所。
那兒海水未完全淹沒,上方形成一個約1.2米高的空氣層,相當于在緊壓條件下壓縮四倍的氣體,總氧量剛好能支撐接下來的時間。
進入那個空氣腔后,哈里森再也不敢大意。
他撕下短褲做成繩索,用艙室的把手固定一端,另一端打結在他腰上。
事件還原畫面
這樣一旦體力耗盡或迷路,他還能順著繩子摸回「氣泡島」。
可信號纜或者繩索在這種狀況下簡直就是救命線。
他看見艙內有幾塊木板,一塊薄床墊,于是用這些東西拼起一個浮台,既能讓自己半躺在空氣中呼吸,也不會被冰冷海水徹底侵蝕體溫。
因為人體體溫每分鐘浸入冷水都會以指數方式下降,如果浸沒體溫一點點蒸發,他隨時可能陷入昏迷。
那幾罐沙丁魚和可樂成了他的救命食物。
他打開一罐輕啜幾口,喝一點可樂補充糖分,吃一點沙丁魚補蛋白。
在氣泡空間里,他盡力緩慢呼吸,盡可能延遲氧氣消耗。
事件還原畫面
黑暗中,他甚至能感覺到走廊水域中魚兒啃噬遇難者的聲音,有時還傳出殼體斷裂的「咔嚓」聲。
這種聲音足以讓任何人失控。但哈里森咬緊牙,反復在腦海里默念,「恐懼比死亡更快要人命」,穩定心跳與情緒。
那時候,他不只是拼體力,更在拼信念。
救援敲擊聲他聽過幾次,但回應無果,經不起一次又一次地敲艙壁、喊話,都沒有人回應。
大約在第60小時左右,來自南非的三潛水員帶著手電、攝像機探入沉沒拖船的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