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遠離打扮很乾淨的人,看完就懂了

移工一直保持低頭沉默,似乎自己犯了大錯。
類似的情況,我們總是會遇到。因為自己很乾淨,就覺得身邊的人,個個都髒。
哲學家帕斯卡說過:“不要從特殊的行動中去估量一個人的美德,而應從日常的生活行為中去觀察。”
當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總是讓自己變得鶴立雞群,表示他已經不接地氣了,習慣了凌駕在他人之上。
你和他交往的時候,他會瞧不起你;一旦有利益衝突,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大家。
春秋時,衛國有一個美貌的女子“南子”,是衛靈公的夫人。
南子聽說孔子到了衛國,就一定要見孔子一面。
兩個人見面的時候,南子在帷幕的後面,身上有很華貴的配件,發出清脆的聲音。
後來孔子離開了衛國。他判斷,衛靈公不是愛好德行,是愛好美色,不是賢明的人。
乾淨在外表,不再內心,那麼本身就是骯髒的,我們最好不要去觸碰這一類的人。
03
打扮很乾淨的人,過度注重容貌,能力有待考證。
財經作家岑嶸寫過另外一個故事:兩個醫生,一個身材標準,非常優雅,一個肥胖,稍微邋遢。
如果要動手術,應該選擇哪一位呢?
聰明的人都會選擇有點肥胖的人,理由是:他看起來不是最好的醫生,但是他能夠在醫生行業長期幹下去,說明他有過人之處,能夠避開「以貌取人」的傳統。
政治家劉伯溫說:“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很多人就像繡枕頭一樣,外面好看,但是裡面只有野草。花拳繡腿的人,比比皆是。
「首因效應」告訴我們,第一印像很重要,但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更重要。
當我們撇開了第一印象,再去看人,那就能夠看準了,不走眼。
我們多觀察,很多專家、科學家,都是其貌不揚的,甚至從未專注打扮自己。去出席活動,也是匆匆忙忙的,來不及打扮。
你和一個有能力的人交往,他才可能幫助你,不會讓你空歡喜一場。
04
有人把社交,比喻成剝洋蔥。
只有一層層剝開,自己也流淚了,得到教訓了,才知道誰是真正的朋友,誰才是可以靠得住的人。
孟德斯鳩說:“美必須乾乾淨淨,清清白白,在形像上如此,在內心中更是如此。 ”
一個真正乾淨的人,也許穿著舊衣服,也許鞋子上有泥土,但是他真誠地待你,內心沒有太多的想法。
一個很乾淨的人,刻意要做出某種樣子,那就是愛面子,甚至另有所圖。
乾淨會令人舒服,但很乾淨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