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必須學會不期待子女回家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對於我們來說每年除了春節之外,中秋節也成為了當下最為重要的節日之一了,不僅僅是因為有小長假可以休息,更重要的是在到了這一天之後家家戶戶吃月餅,賞月,歡聚一堂成為了最值得珍惜的時刻,可這種本應該慶祝以及歡聚的時刻卻隨著時代的發展漸漸被人所忽略。
曾經到了中秋佳節的時候遠在外地的子女或是親人都會第一時間趕回家裡跟親人團聚,哪怕是兩三天的時間也會專門回家一趟,就是為了那一份熱鬧與團聚。
但如今,人們對於過節的概念似乎越來越淡薄了,更多的人只是期待過節時候的那一段假期,反而與家人團聚這件事情變得不再那麼期待,子女們在外地工作生活,想趁著假期好好休息,空留老人獨自一人在家過節,曾幾何時老人會感受到是因為不孝?還是因為無奈呢?
一位六十八歲的李大媽含淚講述了自己的經歷,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似乎戳中了很多人的內心世界。
來自李大媽的自述:
1、
「如果說團聚這件事情放在十多年前的話可能我真的會很期待,期待孩子們回來過節,哪怕是待一兩天也是很開心的,可是如今的我年紀越來越大了,卻對孩子們回來的這件事情越來越不期待了,甚至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都能夠感受到那份日子,以及我的苦苦。」
大家好,我是李大媽,今年六十八歲了,年輕時的我跟老伴生了兩個孩子,老大是女兒,老二是兒子,可謂是兒女雙全了,很多人都十分的羨慕我們,那時候大家說過最多的話就是認為兒女雙全會讓我們的晚年無疑,以後養老肯定無疑,我們兩口無憂,我們也深信不疑。
後來的幾十年裡我們的生活便一直都圍繞著兩個孩子,照顧他們吃喝,照顧他們學習成長,幾十年如一日辛苦的過著日子,好在踏實安穩。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們逐漸長大之後,我卻有了一次接著一次的失望。
他們陸續上了大學之後回家就成了一件難事,每逢寒暑假他們都會有各自的理由不回來,或者是在學校附近打工賺錢,不想回家,或者是說回了家裡沒事做,要留在外地跟同學們一塊,總之無論我們怎麼說他們他們也不聽,總是我行我素,大學讀了四年,但起碼有任何時候我無法改變他們的結果,任何時候都
再後來他們陸續畢業後的生活也就離我們更遙遠了。
畢業後是女兒先成家的,本來想著讓女兒在我們本地找個合適的人結婚的,可是卻沒想到女兒偏要找那麼一個外地的對象,結果不顧我們的反對嫁到了外地,我們除了裝作沒事人一樣去祝福女兒,其他的基本上也沒什麼能做的了。
當然,女兒出嫁到了外地之後緊隨其來的便是兒子的婚事了,兒子要留在本地生活便是我們最大的期望了,也為兒子看好了房子,隨時可以買下來給兒子結婚用,可偏偏兒子也不聽話,非要去省城安家,就這樣他也跑去了省城裡面的女朋友,打算找了一個省城的女朋友,打算在省城。
當時我跟老伴就一直念叨著兩個孩子都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以後過去看他們都費勁,更別說一家人團聚了,想想都困難,這讓我心裡挺不是滋味的,以前總希望他們都留在身邊,我們一家人都能夠互相陪伴,有個照應,日子也會越過,可不當地,如今想,今天也是一種不情願,也只能拒絕我們。
就這樣他們成家立業,我們一家人分成了三個地方來生活,也很少團聚。
在兒女都成家了之後每年我們見面的次數都很少,一年到頭來除了過年能夠全家團聚,其餘的時間基本上都聚不到一塊,兒子一家人回來的時候女兒一家人不在,女兒一家人回來的時候兒子一家又回不來,索性後來我就跟他們定了規矩,要回一塊回矩,都安排好,這樣鬧碼,團聚的次數也依舊很少。
之前的我對孩子們回來這件事情特別的期待,每當他們打電話說回來的時候我就會準備很多的東西,又是給他們準備家裡的床單褥子,又是給他們準備回來之後的洗漱用品,哪怕是吃的東西我都會提前準備好,他們愛吃什麼飯我也會做好,總是忙的不哪樂乎,請給孫子,外孫希望還可以給他們幾天的零食回來。
但儘管如此,他們回來最多的也就待個三天,三天之後就又要走了,更別說有的時候早上回來,下午就走了,這種辛酸也就只有我們自己心裡清楚,再加上他們回來之後的表現,讓我對他們也是越來越失望,也越來越不期待他們回家了。
2、
不再期待的第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回來的意義變得不一樣了。
以前我期待他們回來是因為很久沒見了,擔心他們過得不好,擔心他們生活的不如意,想要讓他們回來看看我們,陪陪我們,可是後來才發覺他們回到家裡的時候真的沒有特別多的意義,一回來就是在家躺著玩手機,到點了吃飯,吃完飯繼續玩各的,問一些什麼事情他們也挺過他們的不盡相同。
不再期待的第二個原因:他們每次回家,我都像是要渡過一場劫。
之所以這麼說完全是因為那種忙碌無可避免,隨著家裡的人口越來越多,又是大人又是孩子,連做飯我都心有餘而力不足,每次都要忙活好幾個小時,做上一大桌子飯菜之後還要洗碗,前後加起來費時費力,兒媳婦跟女兒雖說會在旁邊打下手幫我還忙,我還少的地方吃完我幾天之忙,我還沒有忙到我自己的事情,我還少,收拾家裡的爛攤子,想想都覺得無奈。
不再期待的第三個原因:每次回來之後都免不了錢上面的爭執。
頭些年的時候是我主動給的,害怕兒子過不好,害怕女兒手裡沒錢,所以就總是想著給他們一些錢,起碼給了之後我們心裡會踏實一些,可是後來慢慢的就成了他們要錢了,比如兒子回到家裡問我們要錢想要換車,或者是想要給孩子報培訓班,比如再回來一次
除此之外,最讓我覺得憤怒的地方還是因為這兩年發生的事情,這兩年老伴的心臟不好,做了兩次手術,身體狀況也急劇下降了,我就想著要不要搬去他們家裡生活,畢竟我們倆年紀都大了,我一個人照顧他也挺困難的,可是還沒等我說出這間小話來,他們就先給我們家說了,是讓我住的朋友把老房子賣了,然後把錢給他們分了,這樣也能夠幫助他們生活,我們兩個的也就不用再回來了。
我不樂意賣房,他們就次次說,基本上每次回來都要勸我賣房然後去跟他們生活,說多了我也就開始覺得反感了,結合上他們之前的所作所為,我開始感覺他們就是為了要錢,絲毫不替我們考慮,真的是太失望了。
所以說啊,這可能就是老年人的心聲了,不知道戳中了多少人的內心,如今中秋節又快到了,我是一點都不期待他們回來了,不如他們就自己在外面過好就行了,起碼不用我們擔心就是最好的方式了,我不期待他們回來並不是因為我不喜歡熱鬧,更不是因為我不願我們擔心就是最好的方式了,我不期待他們回來並不是因為我不喜歡熱鬧的心態味的要錢,還讓我們出力不討好。
有一個現象,蠻奇怪的,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
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是父母的小棉襖,無論去到哪都是必須掛念的對象,所謂“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
是的,父母愛子女是理所當然的,兒女在外打工也好,在外地有房子也好,總之,以前老人是希望兒女能夠回老家看看,這樣老家才會熱鬧,才會幸福美滿,生活才有意義。
然而,現如今卻發生了變化,春節除夕,父母變得不希望兒女回家過年了,有的父母甚至叫子女別回家了,就在外面過年。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除夕春節大團圓的日子,父母會這樣對待兒女呢?是因為不愛兒女了嗎?還是覺得過年過慣了,還是兒女賺不到錢所以老人家不想讓他們回家?
一位七旬老母親對於這種現象,做出了正確的回應。
來自七旬陳阿姨的自述:
我姓陳,今年剛好70歲。
如果是我剛退休的時候,或是我先生還在的時候,兒女要回家過年,我是非常歡迎的,甚至除夕未到,我就期盼兒女能夠早早回家。
只是丈夫死後,我一個人生活慣了,冷清慣了,孤獨慣了,閒散慣了,反而有種不想被別人打擾的感覺,這種心理我也一時難以說清楚是怎麼形成的,總之,即使面對兒女也是如此。
認真追思,我發現,兒女回來後,不見得我的生活會更好,反而我的生活會更糟。
我不是個懶惰的女人,並不是說兒女回家了,我怕煮飯菜搞家務,也不是我冷漠無情,不把兒女放在心上,而是從現實的角度考慮的。
我今年剛好70歲,育有一兒一女龍鳳胎,我對兒女從小就非常疼愛,兒子年齡比較大,因為他是第一個出生的,是傳宗接代的種,所以我跟老伴極為看重,從小讓他嚴尊處優,哪怕我們受困,也不屈從
我還有一個小女兒,小女兒因為是我的小棉襖,從小到大我就把她捧在手心裡的,讓她活得就像一個小公主一樣,她的讀書學習成績中上,不說非常好,也是可以的。她有任何心事都會跟我說,我跟女兒的關係是最好的。
兒子和女兒相差一歲,記得我生下兩個孩子的時候,我們的同事都表現出對我們的極端羨慕。龍鳳胎呀,養兒可以防老,養女可以換嫁妝,老了我們肯定可以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何況,兩個孩子讀書成績又那麼好。
相較於那些只生育了獨生子或獨生女的家庭,我們算是非常幸福的。
我跟老公是企業職工,在一個辦公室上班的,有長期穩定的收入,在城市也買了一套房,有退休金,其實我們老了在物質生活方面也不用愁要讓子女養老,我們根本不需要讓兒女養老。我們足夠錢了。
以前,無論是兒女讀高中的時候,還是他們讀大學的時候,我們都覺得兒女能夠回家看望我們,肯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為那是我們的親生子女,尤其女兒,她是我的小棉襖,她回來,我每次都要跟她一起逛街買衣服。兒子跟老公,常常是討論一些正事,像是跟就業賺錢有關的事情,一家人熱鬧鬧鬧的,很是幸福。
我年輕的時候,也是如此,我母親養育了五個子女,每次逢年過節,我回去,她沒有不歡迎的,每次都說想念我很久了。
一家人在一起,有說有笑,其樂融融,開心幸福每一天,就是幸福所在,就是意義所在。
但是,隨著兒女出了社會,慢慢的就跟我們的關係發生了變化,他們跟我們的聯繫越來越少,聚少離多,在社會也吃了很多虧受了很多罪。我們對兒女越來越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