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討好外人,忽視家人,是一種人格的缺陷

在我們的生命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人:他們對親人態度惡劣,時不時地發脾氣、使性子,甚至言語攻擊;可一面對外人,卻立刻換上一副討好的面孔,畢恭畢敬、笑臉相迎。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背後,很可能隱藏著討好型人格的特質。
一、討好型人格的表現特徵
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過度關注他人的評價和感受,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緒。他們總是試圖透過滿足別人的期望來獲得認可和喜愛,害怕被拒絕和批評。
在與親人相處時,他們可能會覺得親人是最安全的對象,可以毫無顧忌地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因為他們潛意識裡認為親人不會輕易離開自己,無論自己怎麼對待他們,他們都會包容和接納。於是,他們可能會把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不如意發洩在親人身上,表現出欺負親人的行為。
而面對外人時,討好型人格的人則會極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他們擔心如果不討好外人,就會被排斥、被孤立。所以他們會小心翼翼地迎合別人的需求,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怕得罪了別人。
例如,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上班族,在公司裡對同事和領導總是唯命是從,即使自己有不同意見也不敢提出。而回到家後,卻因為一點小事就對父母大發雷霆。
二、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成長環境的影響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孩子長期處於一個缺乏關愛、批評過多或要求過高的環境中,就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他們會認為只有透過討好別人才能獲得愛和關注,從而養成了這種行為模式。
例如,一個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嚴格要求,只有在取得好成績或表現乖巧時才能得到表揚。那麼這個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繼續透過討好他人來獲得認可。
低自尊和缺乏自信
討好型人格的人通常自尊程度較低,對自己缺乏信心。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所以需要不斷地討好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這種低自尊可能源自於過去的失敗經驗、被嘲笑或被否定的經驗等。他們害怕被別人看不起,所以努力去迎合他人,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肯定。
三、討好型人格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