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在同學群裡不說話、不退群,也不參加聚會

為什麼很多人在同學群裡不說話、不退群,也不參加聚會
美麗夢想 2024-12-17 檢舉

他們通常是外向,喜歡展現自己,或是喜歡組織聚會的人。也有一部分人,在外頭混得不錯,炫耀一番。

當然,也有一些同學,會聊起往事,說讀書的時候,誰喜歡誰,誰追求誰,

誰幫助了誰。也有一些曾經不敢說,後來大膽說出來的故事。

 

當然,我們也可以透過同學群,看到同學們的變化。有的同學,曾經一頭烏發,

後來也禿頂了,早已不是當初的白衣少年;有的同學,還一點都不顯老,

也喜歡打扮;有的同學,已經做奶奶了,卻還保持青春的樣子。

看到同學們一路上的改變,真的令人感慨萬千。不過,自己感慨就好了,不要告訴大家。

也許在外地混,不想參加聚會的人,透過其他同學的小聚,也能夠看到青春的影子。

長期不開口聊天,不等於直接忘記大家了。也許每一則訊息,都看過,都會觸動自己。

 

04

懂得為人生留退路的人,不和同學交往也不退群,來日也許用得上。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這人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三五句話說不清。

今天在外地混的同學,也許在明天回到了本地;今天在本地混的同學,也許改天就到了外地。

一些在外地混的同學,但是戶口還在家鄉,對於家鄉的一些體制內的同學,是需要保留關係的。

萬一有一天,為了到家鄉買房子,辦理戶籍,或者開證明等,這就牽涉到關係網的問題了。

保留了同學群,其實就是保留了一個潛在的關係網。

 

從同學群裡,直接「艾特」某個同學,和貿然去找某個同學私聊,這情況是大不一樣的。在群體的人,格外有一種親切感。

事實上,某個同學幫不了你,但是你在群組裡表達了訴求,就有其他的同學,會搭話,可以幫助到你。

世界萬物都在變,誰都不能做一根筋的人。預留方方面面的退路,這才是聰明。

 

05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是啊,對於那些在同學群裡,不說話,不參加聚會的人,我們不要過多去排斥他們,尊重他們的選擇。

有人喜歡熱鬧的聚會,有人喜歡炫耀,有人一直低調,有人習慣了隱身,各有千秋。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從畢業那一天,我們的同學情誼,就慢慢變淡了。

後來又在群組相聚,那也是多了一種聯繫方式,而不是把一個班的感情,都找回來了。

 

允許每個人做自己,比起苛求人參加聚會,在群組裡展現自己,顯得更有修養。

如果你一天也不想聚會,就大大方方地拒絕邀約好了。

年年歲花相似,歲歲年人不同,順其自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