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是一種人格缺陷

貧窮,是一種人格缺陷
美麗夢想 2024-12-03 檢舉

孔龍震都一笑置之。

他直接將畫板、畫筆放在駕駛室,在等貨的時候、開車的間隙,抓住每一個可以畫畫的機會。

在靈感迸發的早晨,他甚至會取消出車計劃,埋頭創作。

後來,孔龍震的作品被搬上丹麥“康納國際藝術展”,是繼徐悲鴻、齊白石和葉淺予後受邀參展的第4位中國人。

他的一幅作品十幾萬,早早脫離了原先的階層。

我們多一分鐘精力去維護尊嚴,就少一分鐘去提升能力;多一分鐘沉浸在自哀情緒,就少一分鐘解決實際問題。

財富,青睞皮實的人。

只要一個人吃得下委屈、咽得下心酸、吞得下苦累,他又有什麼是得不到的呢?

 

04

內耗型人格

很多看過《阿甘正傳》的人,都會去探討一個問題:資質平庸的阿甘為什麼會成功?

這幾天,我又重溫了這部電影,有了新的答案:

阿甘之所以能成為戰鬥英雄、運動冠軍、政界名人、百萬富翁,在於他不內耗。

想打橄欖球,便去打橄欖球,他只管拿到球一直向前跑;

想打乒乓球,便去打乒乓球,他牢記眼睛不要離開球;

在戰場上,別人擔心中槍,擔心被偷襲,他只管聽從長官的命令。

阿甘從來不會去想我是不是當運動員的料,不會去考慮萬一失敗了怎麼辦,只是心無旁騖地去嘗試。

我們則剛好是阿甘的反例,總是想太多而做得太少。

想入局短片賽道,但懷疑自己沒這個本事,徒做無用功,遲遲不敢行動;

想競選部門經理,滿腦子都是怕淘汰,怕同事笑話,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可顧慮重重只會束手束腳,最後一事無成。

心理學家鮑邁斯特曾提出「自我損耗」 理論:

所謂自我損耗,就是每做一次選擇,就會損失一點心理能量;每消耗一點心理能量,你的執行功能就會下降。

人生困境,不過是你胡思亂想,自我設定的枷鎖。

很多時候令你止步不前的,不是沒準備好,而是你的瞎操心。

記住了,打敗迷惘和焦慮的,永遠是具體的行動。

 

05

苟且型人格

胡適寫過一個「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做什麼,都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直到有一天,差不多先生突然重病。

本來應該找東街的汪大夫,結果家人尋不到,卻請來了西街的獸醫王大夫。

差不多先生說:“反正都是醫生,應該都差不多。”

然而沒一會兒,他就斷氣了。

這個故事,初看覺得荒謬,再看發覺職場上很多人都是一個「差不多」先生:

搞文案的,不雕琢句子,只求能交差就萬事大吉;

做設計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每次交個60分的海報;

做銷售的,堪堪完成業務指標,就心滿意足。

結果呢,他們敷衍了工作,所以收入敷衍了他們。

經濟學家何帆提過一個概念:苟且紅利。

意思是,做同一件事時,其中會有許多苟且者,他們的人生哲學就是得過且過,口頭禪是「差不多得了」。

另外一些人渴望精益求精,凡事力求做到100分,最終戰勝了苟且者,享受到了紅利。

每個行業,放眼望去,都是黑壓一片人。

但只要你認真點、努力點,多向前踏一步,多往上攀一寸,你再回頭望一下身後,其實已經甩開一大片人。

這也是為什麼稻盛和夫會說:所謂扭轉人生,不過是對工作的極度認真。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在正向人格的支配下,人們可以激發出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將能力發揮到極致。

一個人想遠離貧窮,就得修練好自身。

當你有意識地去改掉上面幾種人格缺陷後,你不用追財富,財富自會靠近你。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