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用《流言》寫盡自己的一生,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熟悉的路上也有風景,心安便是歸處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一有空總想出去走走,想去看陌生的街道、吹他鄉的風。
可是如果你去了就不難發現,這樣的奔走並不能帶來好心情。
是啊!如果心不安寧,哪裡都沒有風景。
張愛玲在本書的《道路以目》裡,她寫了一個外國姑娘,
她到中國兩年也沒時間去瞻仰長城、故宮等標誌性建築,卻喜歡上了中國的小孩兒,她說:
真美呀!尤其是冬天,棉襖、棉褲,棉袍,罩袍,一個個穿得圓而肥,蹣跚地走來走去......真想帶一個回歐洲去!
很多人聽了這話,都會忍不住去看一下身邊的孩子,竟沒有發現什麼特別之處。
張愛玲繼續寫道:家裡人討人嫌,自己看慣了不覺得;家裡人可愛,可器重,往往也要等外人告訴我們方才知道。
誰說不是呢?用麻木的心去生活,一切都已習以為常,走過的地方一定沒有景色。
我們每天上班、上學,去菜市場,每天走得不過一兩裡路,一二十年下來,也得有幾千里了。
這樣常年走的路,因為太熟悉,太司空見慣,早已對周邊的事物視而不見。
但是如果你靜下心來仔細看,一樣能生出「行萬里路」的趣味來:
你看路上的人們每天都穿不一樣顏色的服飾,手裡拎著各色的菜或水果;
他們每天都在交談不一樣的話題,作出不一樣的表情。
老人們臉上洋溢著不一樣的笑,孩子們在街角玩著新的遊戲。
人流熙熙攘攘、熱熱鬧鬧,有人從外面回來,被人攔住噓寒問暖、關切倍至;
也有人因為犯錯被抓,引來不少人圍觀,人人都成了評判家,有人同情唏噓。
也有人興災樂禍。
人人都那麼可愛,又多少有些可憐。處處都有景色,人人都有故事,你匆忙走過就什麼都看不到,聽不到。
季羨林先生說,心安是歸處。
內心裡安寧,就能用一雙慧眼去觀察世間萬物,日出便享受陽光,日落便沐浴月色,人來就笑語盈盈,人去則盡興作別。
把心打開,熟悉的路上一樣有美景。心安,處處都值得逗留。
人生總有遺憾,錯過的是生活的本色
本書中,張愛玲的散文《愛》讀來更像是小說,短短三百來字,卻道盡了一個人的一生。
文中寫一個生得很美的少女,曾遇到一位翩翩少年,他們不遠不近地對面站著。那少年說:
噢,你也在這裡嗎?
少女沒有回答,兩人站了一會便各自走開了,但情感似乎也在這時萌芽。
後來,這少女被惡親戚拐賣到外鄉,然後又經歷幾次轉賣,半生經歷無數驚險風波。
待到韶華已逝、白髮蒼蒼時,她竟然還記得那年春天,端正站在樹下的少年。
多令人惋惜!有些愛還沒開始便已結束,一唱三歎的人生像小說、又像戲文,叫人遺憾。
人生無常,兜兜轉轉,相遇是一時,錯過竟是一世。經歷的是短暫,錯過的才是人生。
作者說,這是真的,因為這位少女的原型正是張愛玲前夫的義母。
張愛玲為此寫下了一段很美的文字: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荒野裡,
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唯美又無奈。但除了愛情,這世間事不也都是這樣無奈嗎?
這一生,好多東西說沒就沒了,你雖心有不甘卻又無能為力;
好多人說不見就不見了,像消散在風中的煙花,來不及說再見,就已消失不見。
愛情是,生活是,夢想也是。
有人一轉身便錯過了,一錯過便是一生,愛情早就成了鏡花水月;
有人為生活放棄夢想,轉身投入柴米油鹽,夢想壓在心底,成了意難平。
電影《後會無期》裡有句臺詞:每一次告別,最好用力一點
多說一句,可能是最後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後一眼。
所以,如果愛情就在眼前,如果夢想還在手裡,如果生活尚能繼續,那就再盡力一些,
再努力一把,無論結果如何,努力奔跑過,此生無憾。
畢竟人生總有遺憾,錯過才是生命的底色。
短的是生命,長的是磨難
人這一生要認識很多人、經歷很多事,與無數人相遇再錯過,無論怎麼活都會有遺憾。
所以要學會有尊嚴,懂取捨的活著,不要貪求也不要執著。心安處處有風景,眼亮人生皆驚喜。
生命那麼短,總要活出點意義;痛苦的時間又苦又長,也要記得苦中尋樂。
當我們經歷世事,看透人生,不如停下來,看浮雲驟起遮了日月,靜觀星語星願暖了人間。
生活那麼好,一定不要使年華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