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樓之館:遊魂歸夢》評測:迷人的悲劇

《海市蜃樓之館:遊魂歸夢》評測:迷人的悲劇
yong 2023-02-08 檢舉


 

即便沒有太多所謂的恐怖元素,但在作品的類型劃分上,Novectacle仍然將本作定義為“悲劇與絕望的西洋浪漫懸疑恐怖”。比起表面上的一驚一乍,“恐懼和絕望”更多被施加在了文字的深處,而為了更加具體和明確地表現這種痛苦,遊戲略帶寫實痕蹟的美術表現手法,也就非常自然地成了《海市蜃樓之館》的最好選擇。

或許,這種視覺表現手法的確與當下市場中的流行風格有著極大的差異,也因此勸退了不少玩家,但在描繪角色性格的神情和詭異氛圍上,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更別說,其還與故事在大部分時候洋溢著的歐洲色彩,展現出了極高的契合度。

不過,為了表現最黑暗的悲劇,《海市蜃樓之館》並沒有吝嗇包含血腥要素的畫面或演出,雖然談不上“恐怖”,但某些殘酷情節的突然切入,仍舊會為旁觀者們帶來視覺感官上的刺激。


 

照片處理而成的遊戲背景,加寫實風格的角色立繪,構成了《海市蜃樓之館》詭異神秘的視覺效果

不過,《海市蜃樓之館》如此讓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還遠不止於此。如果說堅固卻又巧妙的“劇本”為故事提供了骨架與血肉,而與血肉緊密貼合的“視覺美術”拼湊起了一張精緻貼身的外皮,那麼本作的“音樂”部分,便是最終驅動一切的靈魂。對這些跨越上百年的慘痛悲劇而言,三者中缺一不可。

原版《海市蜃樓之館》中一共收錄了65首樂曲,其中35首皆由人聲演唱。這35首曲子在敘事與氛圍塑造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比起缺少發洩口的樂曲而言,這些包含了直接人聲的歌曲,顯然能夠更加直接地傳達喜悅、悲傷、絕望、憎恨、憤怒或瘋狂等人類感情。而更有趣的是,為了不讓歌聲影響閱讀,遊戲專門將歌詞設計為了葡萄牙語,保證了亞洲文化圈的大部分旁觀者無法直接理解大意。


 

由於《海市蜃樓之館》的悲劇本身便發生在不同時代與文化背景下,加上四位以上的音樂創作者共同參與,自然也就決定了其音樂風格的多樣。在“亞麻色頭髮少年與少女”的故事裡,一首叫做《Ephemera》的曲子在兄妹的薔薇園裡,展現了屬於孩童時代特有的活潑與歡快。但隨著兩人的成長,這首曲子也在不斷地經歷著重編,歌手的聲音也逐漸趨向沉穩平和。對旁觀者而言,它起到了幾乎與文字一樣的作用——敘述兄妹人的成長與變化,更在精神層面上,為悲劇的發生設下了鋪墊。

到了“野獸與盲眼少女”的故事中,配樂便開始維持在詭異與瘋狂間。壓抑的氛圍使得你難以從洋館的黑暗中撇開視線,只有當少女撫平野獸的心靈,幫他找回人性時,旁觀者才能迎來極度短暫,卻又虛無縹緲的柔和時光。

而這種由音樂和文字共同構建的完整氛圍,在進入第三章後被堆砌到了另一個高度。為了模擬太平洋鐵路修建時期,美國上流社會社交時的情景,創作者們專門選擇了爵士樂作為貫穿故事的主要風格,瞬間將剛剛連續經歷兩場悲劇的旁觀者拉入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時空。這種根據章節和時代背景變換的音樂風格,讓每一場悲劇都無法被輕易遺忘。


第四章開始,遊戲的配樂則變得帶有宗教和神秘主義味道

老實說,即使是在今天,《海市蜃樓之館》的配樂製作等級,也很難讓人將它和“同人”,或者說“獨立遊戲”聯繫在一起。在創作者們對於音樂質量的極致追求下,故事展現出了類似於“音樂劇”的厚重感,即使沒有配音演員們精彩的演繹,你也可以很容易為角色們的每一次情感釋放而動容。

不過相比之下,主機版本後來追加的新故事“現代篇”,或許會更加挑選受眾。作為一部“後日談”性質的FD故事而言,它的內容當然算是良心,豪華的聲優陣容為經歷了“館”中種種悲劇的玩家獻上了超高水準的演出。但問題在於,你是否願意在一切悲劇都以某種結局終結之後,再一次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感受這些角色經歷同樣的痛苦——就算這些悲劇已經擺脫了某些特定的時代因素。


整體色調更加明亮的“現代篇”有著完全不同的視覺風格,卻重複上

就個人而言,我並不完全認為“現代篇”的存在是畫蛇添足。縱使《海市蜃樓之館》本篇已經為悲劇畫上了句號,但卻無法改變已經存在的悲慘結果,“現代篇”更像是某種必須由當事人直面的苦難,對故事中的登場角色而言,它或許真的具有某種救贖意義。可惜的是,某些重要角色的缺席,讓這個故事只能處於一種“殘破”的狀態當中。

這可能是幾乎所有名作都存在的問題。《海市蜃樓之館》本體以外的部分並不能帶來超出想像的驚喜,它們避免不了與本篇在內容上的重複,也沒能再次展現本篇那般精妙的故事結構。

好在,“館”還在那裡,如果你願意,大可避開其他任何假象,全身心地投入到讓人痛苦的“悲劇”當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